作者:朱胜龙 2025年06月30日 来源:出版商务周报
编者按:出版社一头面向全国挖掘、物色作者,把他们的一流书稿转化为优质产品;一头面向全国开发、培育市场,为内容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营造氛围。资深出版人朱胜龙认为,这种“两头在外”的运营模式,凸显了内容产业的优势。
出版社“两头在外”的运营模式,既体现了内容产业的特性,也凸显了内容产业的优势。在“两头在外”的运营模式中,出版社通过精心策划选题,引导作者创作,编辑加工、制作和市场推广,以高质量的内容产品,激发、激活市场需求,拉动印刷业、造纸业、发行业等相关产业发展,发挥了文化产业的引擎功能。
现代出版业的竞争,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对出版人才和资源的开发和争夺,表现为对优质、稀缺出版资源的开发和争夺。出版社作为轻资产的社会文化中介,成为连接“两头”的桥梁和纽带,在面向全国挖掘、物色作者,把全国一流作者的一流书稿,转化为出版社的优质产品的同时,也面向全国开发、培育市场,为内容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营造氛围,“制造”需求。“两头在外”的运营模式,使地方出版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出版社,突破属地地域局限,弥补了资源欠缺的短板,可以到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建立分支机构,或与掌握内容资源的民营策划、发行公司合作,凸显了内容产业360°无死角的发展优势,使出版社均衡分布与出版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矛盾得到了缓解。
1979年12月,当时的国家出版局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;1983年6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》。至此,全国地方出版社发展的八字方针被提出:地方出版社可“立足本地,面向全国”,突破“地方化、通俗化、群众化”的限制和束缚,为地方出版社松绑,进一步释放了地方出版生产力,促进了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,催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出版社。这个八字方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版社“两头在外”的运营特点,使地方出版社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环境,为地方出版社实施“两头在外”的发展战略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。不少地方出版社抓住机遇,顺势而为,纷纷实行“走出去”战略,到经济文化发达的北京、上海等地设立分支机构,抢占争夺出版资源的制高点,充分发挥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高端人才聚集、交通便利、专业服务体系完备、物流畅通等优势,开展策划组稿、编辑加工、市场推广、印刷复制等,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。
不少地方出版社登高望远,把实施“两头在外”战略与出版社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结合起来,把异地建立分支机构作为出版社改革的“试验田”和机制创新的突破口,实行全新的管理体制,大胆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,建立员工业绩与绩效挂钩的双效综合考评制度,将员工创造的效益与收入联系在一起,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,释放了人的无穷能量,解放了出版生产力。有的出版社把异地分支机构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,认真总结异地分支机构的改革经验,使之成为出版社对外联系的窗口,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。如接力出版社(简称“接力社”)驻北京分支机构,创办初期承担了该社几乎所有的一般图书的策划任务,并在实战中为出版社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。
发达国家的出版业,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、产业集中度高的城市。纽约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城市和全球的经济、商业和金融中心,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,多元化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学术资源,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、作家和专家,吸引了大量的出版机构和相关的服务业,为出版业提供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和创意灵感,成为出版机构集聚地。如麦克米伦出版公司、西蒙与舒斯特、牛津大学出版社、哈珀·柯林斯出版集团、麦克劳·希尔教育出版公司等著名出版机构的总部都设在纽约。同样的,北京具有名牌学府、科研院所集中,高端人才集聚、学术氛围浓厚等优势,自然成了地方出版传媒集团、地方出版社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首选之地。自从2001年接力社敢为人先,率先到北京设立分支机构以来,地方出版社到京城掘金,成为出版界的风潮,到目前为止,绝大部分地方出版传媒集团、地方出版社都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“据点”,并且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出版品牌。这些分支机构在北京进行组稿的同时,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阅读主题推广活动,促进了地方出版社与北京地区的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出版机构等文化单位的交流,形成了良好的出版生态。地方出版社跨地区的经营模式,对打破出版业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画地为牢、以邻为壑的地区封锁,消除市场壁垒,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,成为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。
(本文编辑:周贺)